不要總是自我評判(下)

6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gòu):不要總是自我評判(下)

 

第一,害怕被懲罰。

 

對“禁止通行”的越界是對未知的恐懼,還有被罰款的風險;女兒弄臟衣服是怕媽媽批評;我交不了稿是怕被認定不講信用;闖紅燈、遲到是害怕警察、領(lǐng)導的責罰。懲罰是因為“你不好”,而“你不好”就會被懲罰,這是相互滋長的惡性動力,反復輪回。

 

第二,害怕失控。

 

存在感是建立在掌控感之上的,如果沒有一點掌控,就是死一般的體驗?!芭酪吧健薄巴黄平伞薄瓣J紅燈”“強迫性完美”,本質(zhì)是重新奪回掌控感和自主權(quán),而不被他人、外界主宰。有多少評判就有多少突破評判的渴望,與此同時,會發(fā)展出諸多模式,來抵消突破過程的害怕。而“自我惡性評判”是全面失控的開始。我是個垃圾、我一無是處,我爛泥扶不上墻,還有什么價值?還配存在嗎?我已不再對掌控感抱任何希望,我聽天由命、隨波逐流、任人宰割,我全面失控、墜入無底的深淵。

 

第三,我只有“不好”,才是最大的反抗。

 

這是潛意識的發(fā)生,因為意識上沒人不愿意自己好。你病了,就會被照顧、被關(guān)注,就會逃離一些“責任”,這些責任是別人的需要,比如需要你考名牌大學、需要你要光宗耀祖、需要你不斷優(yōu)秀。那么,你為了重獲掌控權(quán),必須要考不上名牌、不要光什么宗耀什么祖、必須要頹廢和不成功。若直接反抗無果,潛意識會曲線救國,比如骨折,比如厭食,比如抑郁,這樣就可以光明正大反抗了。我好了,你就得逞了,我干嘛要好起來?此時的自我評判就是武器,是獲益的,有好處的,代價就是犧牲掉一部分社會功能,比如不能去學習、賺錢;甚至全部,比如精神分裂。以上3點就是“自我評判”的內(nèi)在動力:恐懼懲罰、恐懼失控、恐懼被利用。根源再簡單不過了:你曾經(jīng)無數(shù)次的“被使用”,且被認為“不太好用”。或者“只有那樣做,才會有用點”。只有努力學習才有用,只有考上北大才被愛,只有乖乖聽話才被喜歡,之類。人的部分變少了,被物化的部分多了,你變成了某種“功用”滿足他人需求,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。別人的評價慢慢變成了自己的,甚至隔上段時間不給自己差評就渾身不得勁兒。你就這樣被限定了。我呼吁:砸碎這些所謂的條條框框,去他媽的我不夠好!

 

要怎么做才能不被限定,才能砸碎心中的規(guī)則?

 

第一,多問問自己“愿意嗎?”

 

任何行為舉止都問問自己“這件事你愿意去做嗎?”愿意,就去做;不愿意,就滾犢子。倘若真這么簡單孫悟空就不會被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了。因為與“我愿意”相對應的是“我應該”。我愿意爬野山,而我應該回工作室趕稿子。女兒愿意探險,而應該乖乖回家寫作業(yè)。如果沒有應該,就太爽了。要知道,這不僅僅是不情愿的任務(wù),還有“獲益”。每一個“應該”的本質(zhì),都是交換。寫了作業(yè)就避免了老師批評,寫好了還能獎勵小紅花,那可是代表榮譽啊,而榮譽就意味著你是有價值的。趕了稿子就完成了任務(wù),完成了任務(wù)就得到稿費了啊,寫好了還有獎金,還有更多讀者喜歡,我被鼓勵了,也會有成就感啊。這就是交換,是滿足了另一種需求,當你還要被這個世界認可,就必然存在“交換”,也就必然存在“應該”。因此,“我愿意”和“我應該”都是你的需要,而且很多時候它們并不沖突,?它們的本質(zhì)是“自由”與“責任”的關(guān)系。

 

第二,警惕“不應該”。

 

“我應該”是需要,是獲益的。但“我不應該”則是自我限定。幾乎每一句“我不應該”的背后都是對自己的懲罰?!拔也粦摗钡姆疵娌皇恰拔覒摗保恰拔以试S”。我不應該打孩子的背后,不是我應該不打孩子,而是我允許自己攻擊性的釋放。我不應該出軌的背后,不是我應該出軌,而是我允許內(nèi)心情感的滿足。我不應該那樣說話的背后,不是我應該怎樣說,而是我允許自己當時真實情感的流露。不應該就是不接納,而這諸多“不應該”你覺得耳熟嗎?是否曾被無數(shù)次地這樣叮囑、訓斥、指責過?這些聲音不是你的,還給他們!你只是調(diào)整途徑,不是不應該。

 

比如:

 

攻擊性的釋放途徑,有沒有比打孩子更好的?

 

情感被滿足的途徑,有沒有比出軌更好的?

 

真情流露的途徑,有沒有比那樣說更好的?

 

我們拒絕被“不應該”限定,也要盡量降低砸碎規(guī)則的副作用。比如我可能選擇爬野山,而并沒有把那鐵柵欄砸碎。

 

第三,別啥事都往自己身上攬。

 

自我評判多了就喜歡自我分析和覺察,有時沒那必要。3歲小朋友罵你,你或許覺得蠻好玩,但閨蜜伴侶領(lǐng)導罵你,你會受不了,一定反擊,同時反思。反擊是對的,但別過度反思,別總認為是自己哪哪不好別人才這么對你,別覺得自己有問題他才不愛你,你不需要這么自戀。是他錯了,你可以讓他道歉或選擇包容,但別再把那些評判勾引出來自我傷害。記住,“你難過”和“你不好”是兩個概念。你很生氣很傷心,這是一個事實,而你人不好,則是另一個事實。它們不需要非得有關(guān)系。承認自己難受,并知道對方戳到了你哪里的痛點,其余都是對方的錯,僅此而已。最后我要告訴你,砸碎心中枷鎖,并不是“咔嚓”一聲,而是需要很長的過程,我陪女兒爬山帶給她的體驗,需要反復、常態(tài)地擁有。既然早年束縛的形成是多次的、常態(tài)的、反復的過程,那么摘掉緊箍咒也同樣如此,否則也就沒了取經(jīng)的艱辛,一個筋頭云就辦了。從一只傻猴子到齊天大圣再到斗戰(zhàn)勝佛,就是個人成長。

 

3

關(guān)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
關(guān)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
心理官方網(wǎng):?http://m.99yu99.com.cn

企業(yè)微博網(wǎng):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
企業(yè)博客網(wǎng):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
機構(gòu)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(guān)委大廈1108室

溫馨提醒: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,本版案例細節(jié)均經(jīng)過處理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

?相關(guān)文章

時間 : 2020-04-12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8 + 15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