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愛為名的束縛-廈門心理咨詢(上)

110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(gòu):以愛為名的束縛(上)

 

徐浩淵博士在《我們都有心理傷痕》一書里寫道,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派克醫(yī)生給真愛下的定義是:愛,是一種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伸自我的意愿。美國家庭心理治療師保羅夫婦進一步定義了真愛行為:真愛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;真愛行為助長個體的責任感。在寫下真愛行為的定義后,徐博士說:“有了這兩把尺子,我們便可以比較容易地衡量我們的各種行為、分析我們的情感,判斷它們是不是真愛?!蔽覀兿忍舫鰜硪恍┏R姷恼`區(qū),看一看什么屬于非愛行為,盡管它們都打著“愛”的旗號。每列舉一種非愛行為,都附上來自派克醫(yī)生所著《少有人走的路》的一段評語:

 

1·有條件的愛—–“聽話!爸爸媽媽愛(喜歡)聽話的孩子!不聽話我們就不愛(喜歡)你了!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!”相信我們都耳聞目睹過這樣的威脅吧?馬路邊、公園里、汽車上,我經(jīng)常聽到家長這樣教訓孩子。似乎很多人對這種威脅習以為常,根本不覺得有什么不對的地方。這就是有條件的愛:“你必須服從我、遵照我的指令去做、按照我的設(shè)計去成長,否則我就不愛你?!币姸嗔诉@樣的態(tài)度,我開始懷疑那個流行的概念—–人們一直在歌頌?zāi)笎鄱嗝磦ゴ蠖嗝礋o私。以我的觀察,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偉大的,因為這種愛是無條件的。小孩子不知道其他父母是什么樣子的,沒有比較,因此認定自己的父母無論怎樣做都是正確的,為了證明對父母的愛,孩子寧肯犧牲自己,甚至獻出年幼的生命。而父母的態(tài)度呢?絕對是有條件的:乖乖地聽話、取得好成績、考上好學校 、給父母掙得臉面和榮耀…不滿足這些條件,父母就不愛你,甚至將你逐出家門—“你這次考不好,看我怎么收拾你!”“再跟他來往,我就打斷你的腿!”“你讓我們丟盡了臉,我們再也不想見到你!”

 

有些父母為了輕而易舉地達到教訓孩子的目的,會明確或者含蓄地以拋棄來威脅孩子。他們給孩子這樣的信息:“你如果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,我就不愛你了,你自己搞清楚這意味著什么吧!”這當然意味著遺棄和死亡。這些父母為了控制和占有孩子而犧牲掉愛,他們的收獲就是孩子對未來懷有過度的恐懼。這些在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經(jīng)歷過被父母拋棄的孩子,步入成年時,內(nèi)心深處感覺不到世界是安全的,自己是受保護的。恰恰相反,在他們看來,世界是危險恐怖的,他們也無法為了將來更大的滿足和安全而放棄眼前的滿足和安全,因為對于他們來說,未來是很可疑的。

 

2·不負責任的愛—–前邊提到過的甜甜的爸爸、玲玲的媽媽,都屬于這類非愛行為:無休止地包辦孩子的生活起居,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,孩子要什么給什么,想怎么著就怎么著。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,有了錢先盡著孩子,舍不得全家吃麥當勞就僅僅給孩子吃,家長坐在一邊看著。孩子闖了禍由父母擔當著,挨了欺負由父母出面擺平,丟掉工作回家來讓父母養(yǎng)著。既不鼓勵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,也不給孩子樹立必要的規(guī)則和紀律。表面上看,父母“愛”孩子愛過了頭,舍不得孩子動手、怕孩子累著、擔心孩子吃虧、不愿意孩子受委屈…寧肯自己受罪受累、吃苦犧牲,也不能“虧待”了孩子。很多人把這種感情當做一種富有犧牲的值得稱贊的“愛”,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毒害。這種“愛”,遠非無私,而是極端自私。深深隱藏在“愛”的旗號背后的,是施“愛”者對受“愛”者強烈的控制欲望。這種溺愛中長大的孩子,既缺乏獨立生活、獨立思考的能力,又嚴重缺乏愛心、同情心和責任心;吃不得苦頭,承擔不了責任,只想別人滿足自己,而自己能夠隨心所欲、為所欲為,其結(jié)果只能是到處碰壁。一味的給予和破壞性的養(yǎng)育背后的動機有很多種,但是一成不變地有這樣一個共性:“給予者”以愛為名義,僅僅是在回應(yīng)和滿足自己的需要,而無視對方心靈成長的需要。愛不是簡簡單單的給予,而是明智審慎的給予和不予。愛意味著明智審慎的表揚和明智審慎的批評。除了給予撫慰之外,還要明智審慎地辯論、斗爭、面質(zhì)、敦促、推動和牽引。愛意味著引領(lǐng)?!懊髦菍徤鳌币鉃橹覀冃枰袛?,判斷則不僅僅依靠直覺,而是需要深思熟慮的、有時甚至是痛苦的決定。

 

3·依賴性的愛—–人們通常對愛最大的誤解之一就是將依賴誤認為愛?!拔姨珢勰懔耍灾劣跊]有你,我就活不下去!”愛人之間這樣表白,父母也如此對孩子宣稱。孩子是父母的“精神寄托”甚至“支柱”,孩子萬一有個閃失,父母就活不下去。父母甚至明確告訴孩子:“我們就是為你活著!你可不能讓我們傷心、失望,那樣會殺了我們的!”如前所述,在這種情況下,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(guān)系就顛倒了,孩子變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。更有甚者,家庭中,父母對異性子女的依賴和控制,導(dǎo)致“精神亂倫”,小小年紀,孩子承擔的是父母配偶的角色,需要愉悅父母、支撐他們的精神世界。“您所描述的不是愛,而是寄生。當您需要另外一個人才能生存時,您就成了那個人身上的寄生蟲。你們的關(guān)系中沒有選擇和自由,它基于一種必須性,而不是基于愛。愛是行使自由的選擇。我對依賴的定義是:如果不能確定別人對自己的關(guān)愛,就無法感受自己的完整性或者正常地生活。被動型依賴性源于愛的缺乏。被動依賴型人格所經(jīng)受的空虛感來源于兒時父母沒有滿足他們對溫情、關(guān)愛和照料的需求。前邊說過,童年經(jīng)歷了持續(xù)的愛和關(guān)懷的孩子,在步入成年時,會深切地感覺到他們是可愛的、珍貴的,因此只要他們對自己以誠相見,他們就會被愛被關(guān)懷。而那些在缺乏一貫性關(guān)愛環(huán)境中長大的孩子則沒有這樣的安全感。他們內(nèi)心帶有一種不安全感,總是覺得”我擁有的還不夠多”,感到人生無常、世態(tài)炎涼,而且覺得自己不夠可愛、沒有價值.所以怪不得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時時處處爭取愛和關(guān)注,找到了愛就拼命死死地抓住它,做出非愛的、操縱性的、玩弄花招、不擇手段的行為,導(dǎo)致他們朝思暮想要保持的關(guān)系走向毀滅。

 

心理咨詢預(yù)約:?0592—5515516

心理健康官網(wǎng):?http://m.99yu99.com.cn

3

鄭重的聲明:本網(wǎng)站中轉(zhuǎn)載的一切內(nèi)容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!如原作者看到,如覺侵權(quán),一定在第一時間刪除!衷心感謝原作者!


?相關(guān)文章

時間 : 2021-04-01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5 + 15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