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們談論育兒學(上)

88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:媽媽們談論育兒學(上)

 

這兩年李玫瑾教授其實非常權威,是全網著名的育兒專家,但是下面這位媽媽,卻有不同的見解,看了一下,其實主要集中針對的,是李玫瑾教授早年的一些視頻,每個人的理念都會有些變化,其實李玫瑾教授應該也一樣,隨著她的年齡增長,她的育兒觀點其實也更柔和,近幾年爸媽營看過李玫瑾的一些視頻,其實也和她早年觀點有些變化,不過下面這種探討,我們覺得還是比較良性的討論,希望帶動爸媽們一起思考。

 

不知道為什么,從幾年前開始,李玫瑾教授“不打不罵讓孩子服”的育兒指導視頻,總是不定期會出現在家庭群中。有好多媽媽跟我表達了對該視頻產生的類似煩惱:“長輩很喜歡李教授的教育方式,但我看完我覺得就是不舒服。哪里不舒服我也說不上來?!盀槭裁催@個視頻會讓人不舒服呢?原因跟李教授的背景有關,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,擅長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。她眼中只有已經犯罪了的,和暫時沒有犯罪的少年。過去二三十年間,她經常上電視談少年犯罪,而且上的都是央視這種自帶說服力的媒體平臺,從黑頭發(fā)講到白頭發(fā),確是這個領域的頂級專家。

 

其實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她,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,我提醒一下:大家還記得藥家鑫么?他是一個音樂專業(yè)的大三學生,在駕車撞人后將傷者刺八刀致死后逃逸。李玫瑾教授在電視上點評該案時稱,藥家鑫之所以在瞬間完成連扎8刀的動作和他長期的鋼琴訓練有關,屬激情殺人。都想起來了吧?對,當年給大家科普“激情殺人”的,就是李玫瑾教授。談少年犯本來談得好好的,可后來她意識到,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,所以開始向青少年甚至幼兒教育等領域伸手,她最近還上電視,旗幟鮮明地建議家長教孩子在面對同伴沖突時“打回去”,無數人叫好。

 

她其實正在做的是減少少年犯。怎么處理潛在少年犯呢?必須及早控制,及早管制,及時塑形——才能獲得一個乖巧順從不違逆大人意愿,不隨便自殺的孩子。這也許是為什么她會毫無根據地強調,“3歲前要克制任性”,“12歲前要進行性格訓練和教育”。聊到這里,就是一些家長有分歧的地方了。也許一些人口頭不會承認,但他們育兒的最終目的的的確確是要求孩子“乖巧順從不違逆”,所以看完李教授的育兒視頻會從心里覺得:對,孩子就是要這么管管,看看現在就已經會要挾人了,再不管以后真是會無法無天了。包括我媽。在她把這個視頻發(fā)到家人群,并讓我好好學李教授的育兒方法時,我真的差點想罵臟話,連我媽都被誤導了……我想我必須要把這個視頻好好看一遍,好好分析一遍,不管耗時多久。我受夠這個似是而非,充滿誤導的視頻了!

 

李教授被流傳最廣的育兒視頻,有點相當于育兒偏方。先繪制美好宏大的目標,比如讓孩子不再任性,然后簡化操作,宣稱實用,比如她宣稱三到五歲,做一次訓練就能達到克制任性的目的。掌握秘訣,輕松育兒,哪怕毫無邏輯和根據也沒關系,這樣的方法論很容易被推薦。就像教人用毛巾綁腿可以退燒,日常吃點啥就能提高免疫力少生病——都一個套路。在該視頻中,李教授常將成人和孩子的需求直接對立,將“家長權威”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,一切以家長的判斷意見為轉移,孩子的自主力和話語權為零,他們基本沒有表達的權力。只有在講到“防止壓抑”這一環(huán)的時候,李教授提到了鼓勵孩子跟家長表達,但是!作為家長,面對孩子三次的要求,只能滿足一次。為什么是三次只能滿足一次?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,李教授介紹關鍵是讓孩子知道,跟家長提訴求有用,又不是時時有用。這是讓孩子表達嗎?這還是回到了絕對權威。

 

在所有的指導中,李教授主要是認為,只要孩子從小學會不違背父母的意愿,并把這種“聽話”的印象內化到性格里,那么長大才可能順從家長的想法。她打過比喻,說孩子就像狗,小狗咬人訓起來方便,大了就不好訓了。但孩子跟狗能比嗎?我們養(yǎng)孩子的目標真是聽話就行嗎?說白了,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連接,而非斷裂。但當孩子哭鬧崩潰到額頭都撞床腳了,哪個家長能置之不理?李教授能。當孩子的哭鬧稍稍停下來,誰忍心講一句“還哭嗎?要哭接著哭”?李教授也能。

 

這究竟是在維系親子連接,還是在親手割裂?

 

誰不希望孩子發(fā)自真心的在意家長、喜歡家長、尊重家長,但人和人相處就像鏡子,親子相處也不例外,當你對孩子失去在意、毫無尊重,你怎么讓孩子憑空學到這些又回頭滋養(yǎng)你?總的來講,李教授的理想育兒過程和結果,不是彼此尊重、相連的親子關系,而是不打不鬧就可以讓孩子低眉順眼,成為被摁滅任何自主意識的奴隸,父母則是假裝慈祥、虛假接納的奴隸主。按李教授的育兒方法,孩子從父母對自己的策略中,能學會壓制、學會不講道理、學會順從,學會隱藏自己的想法,學會屈從于權威,也許還能學會不犯罪……就是沒辦法成為一個跟父母有良好親子關系的人。

 

很多人不清楚的是,李教授流傳最廣的育兒理念,并不出于近期。只看頭發(fā)顏色,也起碼該往前數近二十年了,所以真不好說李教授現在是否還持有這些理念。但不管她現在的觀點如何,該視頻被傳播得很廣,影響范圍很大是事實。既然有可能造成誤區(qū),還是應該有人指出的——所以我得強調,這系列點評只針對具體育兒觀點, 不針對教授本人。我把視頻都截下來了,我會一點一點分析視頻中李教授倡導的[克制任性,防止壓抑,學會控制,學會忍耐,防止自私,經歷挫折]6詞方針。

 

為什么要訓練?

 

李教授認為孩子小時候跟你鬧,大不了在地上打滾,這是父母可以承受并無視的;等12歲鬧起來,比如孩子要去網吧,你不讓去,這時候孩子翅膀硬了,反抗起來就不開玩笑了——要么離家出走,要么自殺。這時候后果就很嚴重了。自殺二字觸動了每一個父母的心,李教授甚至說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是,父母的愛沒有限制。在教授眼中,孩子似乎一定是“作妖體質”。不是小時候鬧就是長大了鬧,總而言之一定會鬧。然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清楚,家長是愿意傾聽自己的人,對自己總嘗試著理解,不隨意評價,給足夠的支持,是孩子實實在在永遠的靠山和安全港灣,溝通渠道是暢通的,那他鬧來作甚?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,遇到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時,他還會鬧或者自殺嗎?

 

3
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
關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
心理官方網:?http://m.99yu99.com.cn

企業(yè)微博網: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
企業(yè)博客網: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
機構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

溫馨提醒: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,本版案例細節(jié)均經過處理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19-12-30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9 + 13

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