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抑郁的根源(下)

113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:兒童抑郁的根源(下)

 

這里,弗洛伊德使用了面臨喪失時的哀傷狀態(tài)和抑郁狀態(tài)進行了對比。人在喪親之后會減少外出活動,并且需要放棄寄托在喪失者身上的愿望,他們會經(jīng)歷巨大的情緒痛苦,才會放棄寄托在已故親人身上的愿望。他們要記起有關愛人的每一片記憶,同時也要一點一點的放下,隨著時間的推移,重新建立對世界的興趣,其他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活躍,最后走出哀傷。這個過程就像是阿米巴原蟲收回自己的觸角之后,又慢慢的伸向別處的過程。在哀傷中,對失去者的愛,會是主導的位置。抑郁則不同。抑郁患者對愛人有著極為矛盾的心理,也就是說,他們在愛著某人的時候,還深深的恨著他。弗洛伊德認為,任何關系都不可避免的出現(xiàn)攻擊性和恨,而病理會加重他們的強度。對抑郁癥患者而言,即便是最輕微的怠慢與輕視,也會讓他們覺得原先的愛人變成令人憎恨的樣子,好像愛人真的不見了。接著他們會把注意力轉會自身。病人與自己建立的一種特殊的關系,類似于他與愛人建立連接的模式。最后導致強烈的自我憎恨。
當抑郁癥患者沉浸在自己一無是處的想象中時,原本朝向客體的恨意,現(xiàn)在轉向了自己。過度的憎恨使病人陷入第一的關系而無法自拔,無論是先前與他人的關系,還是現(xiàn)在與自己的關系。所以在抑郁中,對客體的恨要多于愛。

 

在兒童抑郁的領域中,最根本的原因,還是源于環(huán)境。特別是母子關系。發(fā)生在孩子早期的失去——例如父母在孩子早年離異、照顧者的突然離開等等都會引發(fā)孩子最早的失去。在孩子失去的過程中,一大重要的問題,就是失去過程中,孩子的體驗是對照顧者的愛為多,還是恨為多。天平的偏移,取決于兩個因素:

 

1.孩子在照顧者還在的時候,對照顧者的體驗如何,是否有足夠好的愛。

 

2.孩子在照顧者離開后,是否有受到較好的安撫。

 

這兩者都會決定,孩子在失去過程中,體會到的是哀傷,還是抑郁。假如是抑郁,如果這種抑郁長期沒人理解,那么就會固化,形成病理。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時候,這種病理,就以孩子強烈的攻擊性展現(xiàn)出來。這些攻擊性可以理解成是抑郁過程——也就是憎恨的直接行動化。在很多孩子那里遭遇到的惡性循環(huán)是:父母懲罰孩子——父母無法理解,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——孩子覺得不被理解——覺得父母變成可恨的人,同時疼愛自己的父母消失——接著回歸自己一個人——與自己建立又愛又恨的模式——自我憎恨——把這種攻擊性帶到社交場合(如學校)——學校嚴厲的懲罰孩子——孩子覺得不公平——覺得學校是可恨的——父母懲罰孩子
這一觀點在下面的個案的訴求以及成長背景中之間的聯(lián)系中有所體現(xiàn)。

 

小A來咨詢的原因,是在學校里經(jīng)常和其他學生發(fā)生沖突、打架,并且在學校里不服管教。媽媽經(jīng)常被老師和家委會叫到學校來。母親想要盡快的有一個辦法,可以幫助她解決目前孩子的困難。每次叫她過去,向其他人道歉的過程,是一個非常難受的過程,這讓她很焦慮。小A的成長經(jīng)歷也十分復雜。小A在很小的時候,媽媽就和爸爸離婚了。原因是那時候爸爸沒有很好的支撐起這個家。在稍大一些時候,一直帶他的外婆也回老家了。從3歲開始,就是媽媽自己一個人撫養(yǎng)他。從這些成長經(jīng)歷中,可以推斷,其實小A遭受了很多的早期喪失。那么媽媽是否有足夠好的安撫過這個孩子呢?從媽媽的焦慮水平來看,她是并沒有這個功能。對于她來說,好好生活本身就已經(jīng)花費了她絕大多數(shù)的精力,她更加沒有心力去做到足夠好的安撫。所以對于小A來說,他的早期經(jīng)驗中,其實多數(shù)的情況都是一個人,母親提供的支持、理解不夠,是比較大的一種體驗。這引發(fā)了他更多的喪失感。這引發(fā)了他的抑郁。

 

小A在咨詢中展現(xiàn)出了更多的攻擊性:小A要求玩砸球的游戲,具體就是把一些水果或者石頭當做工具,在房間中畫出兩個邊界,之后互相砸。在這個游戲中,他用了非常大的勁,并且非常的開心和專注。他仿佛希望把我砸死,用工具把我埋起來。在小A的咨詢中,可以看到,咨詢師成為了他投射的客體,小A把對客體的憎恨投射出來,甚至是希望咨詢師死亡的一種程度。所以,咨詢師所要做的,是讓自己在如此強烈的攻擊性中存活下來,并且證明給他看,他不會失去咨詢師(作為客體)。這是工作開始的第一步。但是同樣的,除了在孩子的攻擊性中存活之外,咨詢師還需要做的工作是,使自己從媽媽的焦慮中存活下來。和媽媽建立好足夠的治療同盟,確保治療工作不會因為媽媽的因素而終止。從而使孩子免于失去咨詢師,重演過去他過去喪失的體驗。而后續(xù)的治療思路,就是從存活,到使孩子相信治療師不會因為他的攻擊性死亡的過程,同時,也相信,治療師不會傷害他。最為關鍵的一步,是和他分離的過程。和他一起回憶咨詢的過程,體驗哀傷,而非抑郁。
在小A的案例中,可以看到,在對客體的恨與愛的天平中,失衡的原因,以及調整、干預的過程。到這里,本篇文章就結束了。希望通過這篇文章,可以使大家了解,兒童抑郁的不同觀點,以及一些具體的干預思路。

 

 
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
心理官方網(wǎng):?http://m.99yu99.com.cn

3


?相關文章

時間 : 2021-03-17
標簽 : 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,
分類 : E 親子家庭教育
評論 : 0條

= 12 + 15

?